中文  |  English

从“不落夫家”到共同生活 ——透视惠安婚嫁习俗的变迁

栏目:观察员视角 来源:中国妇女报 日期:2015-09-28

黄斗笠、花头巾、银腰带、短上衣、宽裤筒,加上整齐的头饰和面纱,无疑给惠安女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惠安女是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惠东半岛海边的一个特殊族群,她们以独特的服饰和奇异的婚俗而闻名海内外。

惠安女主要分布在惠安县东部崇武镇以及山霞、净峰、小岞村。据当地人说,几百年前,她们由中原移居于此,因在海边生活为防风而佩戴花头巾和黄色斗笠;上身穿着紧窄短小的衣服,下身穿着宽松肥大的裤子,扎着腰带。

然而现在的惠安,穿戴此服饰的不多,走在路上无一年轻人身着惠女服,只是依稀可见一些中老年妇女身着传统惠女服饰。同样如此,早年在当地流行的一些独特的传统婚嫁习俗如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地年轻人对此知之甚少。

不再长住娘家,婚嫁习俗变化大

惠安女勤劳贤惠,由于男女分工的不同也造成了当地奇特的婚俗和保守的观念。电影《寡妇村》和《双镯》中对其婚俗有所展示,令人有些难以理解和接受。

在惠安,订婚时,由媒人经手男方给女方12882元,4钱2分黄金,并挑两袋喜糖去女方家,一袋留在女方家,另一袋则由媒人挑回男方家,寓意“双头甜”。

惠安女民俗风情园创建者曾梅霞告诉记者,在过去,新娘出嫁当天要身着黑色衣裤(当地人称为黑凤凰衣),化着精致的妆容,梳着精美的发型,打着黑伞(黑色在当地代表着喜庆、神秘),由娘家的亲朋好友陪送到男方家里,男方并不派人前去迎亲。

为新娘化妆,第一步是绞面,先将香粉涂在新娘脸上,把一条麻线的中间挽成“8”字形活套,右手拇指和食指套进去并撑住,同时左手扯着麻线的一头,口中咬着另一头,将麻线绷紧。随着右手手指一开一合,麻线在新娘脸上来回拉扯,直到额前、鬓角的汗毛被拔光,绞面就结束了。惠安女洪琴珍说:“不会很疼,这寓意着别开生面,婚姻幸福美满。”

梳头也叫“上头”,为新娘绑头发是个高难度的技术活,通常由几个心灵手巧的妇女帮忙3至4个小时才能完成。首先由新娘的弟弟(如果没有弟弟就找侄子等)手持篦梳和木梳,一种梳子梳三下,寓意夫妻白头偕老。头发绑好后,要插上十几个鲜艳的篦子,数量必须是双数。新娘头顶还要系一个红绸球,垂下来的两条布条要遮住鼻子以下的部分。这样,惠女新娘的梳妆打扮才算基本完成。

新娘的发饰对其新婚之夜有“监督”的作用。据当地人说,新娘结婚三天后回娘家,如果人们发现她的头发乱了,同辈的姐妹们就会讥笑她。为了保持发式整齐不乱,通常新娘在新婚的三天三夜都不躺着睡觉,也千方百计避免和新郎睡在一起。

另一边,年长的惠安女们帮忙制作寓意团圆甜蜜的米丸。她们将面粉、糖加水揉成一大块面团,然后抓取一小块放在手心上揉搓成圆形。新娘穿戴整齐后,就吃下一碗米丸。在两个伴娘和两个花童的簇拥下,新娘迈过事先点燃的火炉走出娘家的祖屋,跨过事先点燃的炭炉,就表示出嫁了。新娘从娘家出门后,不能回头看,否则会影响夫妻关系。

曾梅霞介绍说,新娘进门的那一天,新郎和公公婆婆是不能和新娘碰面的,要避开。结婚当天,要经历两次往返夫家与娘家之间才算婚礼结束。

新娘到新房后,房门就关上了。新郎要进来就必须把门踢开,如果新娘吓了一跳,就意味着以后新郎不怕新娘。进门首日,新娘不能进食;新婚第一夜,新娘也不能上床,只能站在床边过夜。当地村民说,现在已经不存在这样的习俗规定。

第二天一大清早,新娘要随新郎给各位长辈亲戚们敬茶,这一习俗至今沿用。一周前刚结婚的张小姐说,“结婚第二天要早早地起来敬茶,否则会被人说‘懒惰’。”之后,娘家的亲朋好友会送来早餐,并陪伴新娘一整天,到晚上新郎才能进屋。

据称,结婚三天后,新娘就要回娘家并长住娘家,只有等到一些节假日和传统节日,比如春节、端午、中秋以及农忙时候,丈夫才可以将妻子接回家里小住一到两日,但每年到夫家不超过十次,每次不能超过三天。如此反复,直到妻子生了孩子后,才可以名正言顺地长住婆家与丈夫共同生活。而且生子时不能生在娘家,否则会被认为不吉利,所以必须在夜间赶到夫家生产,也因此常出现来不及而生子于半路的现象。

故而,惠安女住在娘家的时间至少有两三年,一般五到八年,最长达20年以上。回夫家时,她们多半要用块布遮着脸,到晚上熄灯后才能去掉,第二天天亮又得匆忙回家。由于妻子很少到夫家,到夫家又多是夜间,且多用布遮脸,所以常出现夫妻多年还互不相识的情况。

据了解,“长住娘家”的婚俗又称“不落夫家”,如今已经没有这一习俗。曾梅霞说,“早期因为男人长期在外捕鱼、打工,女人在家从事副业和农业,从而形成了惠安女长住娘家的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旧习俗都有了许多变化。社会开放了,时代进步了,年轻人结婚后都是生活在一起的。

一周前刚结婚的张女士,从崇武镇的另一个村嫁入大岞村,她告诉记者,两个村的婚礼习俗差不多,“但是一些具体的婚俗我也不怎么清楚,都是按照长辈的要求来行事。”

张女士说,自己结婚的时候并没有穿当地的传统惠安女服饰,而是穿了婚纱。“现在穿惠安女服饰的人不多,年轻人大多都不爱穿,主要看个人意愿。但也有一些比较喜爱复古风格的年轻人会在婚礼当天穿着。”

张女士的婚礼上融入了许多现代元素,当天也没有太多烦琐的细节,“我都是遵照婆婆的叮嘱,她要求怎么做我就怎么做。”让她印象深刻的是,结婚第二天要很早起来去给各位长辈亲戚敬茶,如果起晚了会被人说成“懒惰”。

曾梅霞说,她经常会劝说村里的年轻人在结婚当天一定要穿惠安女特色服饰,“现在婚纱都很普遍,很多人还特地举办汉式婚礼,而惠安女服饰拥有自己的特色,年轻人更应该传承下去。”

异地通婚增多,当地人婚恋观转换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除了一些传统婚俗方面的变化外,惠安女的婚恋观也发生了一些可喜的改变。

在过去,多数惠安女都有订“娃娃亲”的习俗,出生后不久即由家人包办订婚,如今只有少数人延续该习俗。崇武镇大岞村村民曾大爷说:“过去的女孩子18岁就要出嫁了,而现在大多数都是过了25岁才出嫁的。”他告诉记者,在崇武镇,还是本地女孩嫁给本地男孩的多,与外地通婚的情况只是少数,多数家长都希望女孩嫁到本地。

“80后”妈妈曾梅霞说,未来她不主张女儿嫁到外地。她坦言还是希望她可以嫁到本地,“这样就能够在家长的护佑之下幸福生活。”她说,在过去,老一辈们有一种观念,认为只有在本地嫁不出去或者娶不到老婆的人才会去外地找对象,“嫁到外地的女孩会遭到不一样的眼光看待。”

张女士说,现在时代不一样了,在外求学、工作,接触到的人比较多,年轻人的视野会比较开阔,老一辈的观念也慢慢地改变了。所以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会将自己的未来局限于本地,但是父母亲还是希望女儿可以嫁在本地,至少在本市以内。“一方面也是担心女儿嫁得太远以后无依无靠,如果和丈夫有点小矛盾都无处诉苦。”

一位“90后”的未婚女孩表示:现在人的思想比较开放,观念也不那么局限了。谈到自己的未来时,她坦言,如果有看对眼的合适的对象,找个外地人也可以,不一定非要局限于本地人。“我会勇敢地去追寻爱情。”她说。

然而,与外地人通婚,两地的婚俗差异是一个很难调和的矛盾,只有互相尊重彼此的风俗习惯才能和睦相处。

网友“Summer 米米”说:“很是被这些所谓的风俗差别弄得很烦”,她奉劝其他网友还是找个两地风俗一样的人结婚。2013年,“Summer 米米”和前男友在谈婚论嫁过程中,曾因为惠安和南安两地习俗不同而谈出矛盾——尽管两地均属于泉州市。

“Summer 米米”说,她母亲认为南安算是很远了,一开始不同意她嫁给男友,碍于女儿很喜欢,无奈之下只好同意。但是,她的母亲坚持惠安当地的婚俗,即结婚时要求男方给予女方12882元订金和两枚金戒指,而男方的母亲却坚持要按照南安的婚俗来,即男方只给予女方4800元订金。

作者:上官晓珍 吴军华